熱門關鍵詞:
熱門關鍵詞:
小麥莖基腐病是由多種鐮孢菌復合侵染而引起的土傳病害,主要為害小麥莖基部。受秸稈粗放還田、菌源不斷累積等因素影響,近年來病害呈發生范圍擴大、危害程度加重趨勢,已成為黃淮海等小麥主產區主要病害,不僅嚴重威脅小麥穩產豐收,也嚴重威脅小麥質量安全。
根據田間調查,小麥莖基腐病的田間癥狀及發展過程如下:
小麥出苗至越冬前,是一個侵染高峰期。小麥播種發芽出苗后,即可受到莖基腐病菌侵染,病菌通過胚芽鞘侵入地中莖,向上擴展到分蘗節,導致莖基部和葉鞘變褐,嚴重時引起麥苗發黃、枯死;
小麥返青期,是二個侵染高峰期,莖基腐病病株率上升;
小麥拔節至抽穗期,是垂直擴展高峰期。發病部位由基部逐漸向上蔓延,植株莖基部的1個~2個莖節變褐,嚴重時可擴展至第3莖節。潮濕條件下,基部莖節處可見到白色或紅色的霉層。嚴重者,莖基部壞死,導致水分不能向上運輸,整株失水狀枯死,易從基部拔斷,斷處褐色;
小麥灌漿期,是顯癥盛期。病害加重,莖基部逐漸干枯,上部莖葉和穗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營養供應,癥狀較輕病株上部葉片出現干枯現象。嚴重病株產生典型癥狀,麥穗提前干枯變白,籽粒秕瘦甚至無籽,發病嚴重田塊出現成片“枯白穗”。
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技術:
(一)選用抗(耐)病品種。雖然目前生產上缺乏高抗小麥莖基腐病品種,但經專家近年田間觀測和抗性鑒定,開麥18、周麥24、豐德存麥20號、存麥618、 徐麥2023、豐德存麥5號、存麥29、鄭麥6687、秋樂168、洛麥26、西農519、中育1702等小麥品種對莖基腐病具有一定抗(耐)性,病害發生重的麥區可根據品種區域適應性因地制宜推廣種植。
(二)推行秸稈深翻滅茬。黃淮海等小麥莖基腐病重發區,推行秸稈粉碎或腐熟還田,播前深翻整地(可每隔2—3年深翻一次),深度25—750px,盡可能減少表土及土壤表面秸稈量,壓低菌源基數,降低病害苗期侵染幾率。
(三)因地制宜適期晚播。根據當地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危害程度和秋播期天氣情況,適當推遲冬小麥播種期,降低病菌冬前侵染,減輕病害發生程度。如秋季溫度偏高,可推遲小麥播種期7—10天,并根據晚播天數適當加大播量、控制播種深度,一般晚播2—3天每畝增加1斤播種量,適宜的播種深度為3—5厘米,保障出苗率和冬前基本苗數。
(四)強化種子藥劑處理。冬小麥播種后至越冬前是小麥莖基腐病菌侵染的關鍵時期,選用對路藥劑做好種子包衣或拌種處理可有效預防病害發生。應結合小麥其他土傳、種傳及苗期病蟲害防控,推薦選用苯醚甲環唑+咯菌腈進行拌種防治。
(五)加強返青期施藥防治。返青期是控制小麥莖基腐病春季發生危害重要時期。黃淮海等重發區可結合紋枯病、蚜蟲、草害等防控,噴施對路藥劑,可進一步控制病害發生。施藥時應注意調低噴頭高度和方向、適當加大用水量,著重噴施小麥莖基部。推薦選用丙硫菌唑·戊唑醇進行防治。
此外,小麥與水稻、油菜等作物輪作,適當增施磷鉀肥和鋅肥,小麥孕穗抽穗期及時灌溉保持穗期土壤墑情良好,可減輕病害發生危害。
【聲明】本平臺對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的內容、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,僅供讀者參考,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來源:農業農村部網站、小麥莖基腐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等